工作邮箱 |
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

您的位置:首页> 资讯动态>

2月25日,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。大会庄严宣告,“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,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,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”。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,广西是主战场之一。近年来,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围绕“脱贫摘帽”目标,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扶贫优势,精准施策,带动数十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为广西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全面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资源倾斜 精准施策

广西许多乡村属于贫困地区,而这些乡村却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。为此,广西紧紧抓住扶贫重点区域、重大项目、重点贫困县和贫困村不放松,大力推进革命老区、边境地区、大石山石漠化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,有效发挥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辐射带动作用。

广西文化和旅游部门从体制、机制上下工夫,先后出台《金融支持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《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《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等政策文件,还编制完成150个贫困村的乡村旅游规划,扶持550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,带动30多万人脱贫,辐射带动80多万贫困户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扶贫就业。

同时,广西通过整合利用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文物保护、艺术创作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经费,将各种优势资源向贫困乡村倾斜,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。

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,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、厅长甘霖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广西共补助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约29亿元,支持54个贫困县实施公共服务体系、旅游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、村级服务中心建设,同时争取国家支持8593.31万元在33个贫困县建成1075个旅游厕所。

近年来,广西还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乡村旅游带打造、市场宣传推广、粤桂合作、旅游电商等多方面对贫困乡村进行帮扶,实实在在为贫困乡村打名气、送客源、引流量,促进了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和旅游发展。

多措并举 创新发展

广西连续2年在全区组织“旅游扶贫规划公益大行动”,指导贫困村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路径。全区各地贫困乡村因地制宜,已探索出“公司+农户”“合作社+农户”“景区+农家”“企业带动+村寨联盟”“能人+农户”等十多种不同经营主体合作形式,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。

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群众韦妹花2018年3月与丈夫潘星拾一同搬迁到梦呜苗寨景区。“我丈夫在景区任扶贫管理员,每月有超过3000元的固定收入。我白天做‘微田员’管理员,晚上当民俗表演的演员。如今有了稳定收入,生活也变好了。”韦妹花说。

梦呜苗寨景区是广西旅游与乡村建设、易地扶贫搬迁、精准扶贫相结合的“三结合”工程,为周边贫困村民直接提供147个就业岗位,间接带动428位贫困农民脱贫,确保贫困村民人均月收入2600元以上、户均月收入6000元以上。

河池市南丹县开创了“酒文化+旅游”发展新路径。丹泉酒业集团投资4亿多元,打造了丹泉洞天酒海文化旅游景区。广西丹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芳介绍,丹泉酒业集团旗下10个全域旅游项目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共为南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超过1000个就业岗位。

近年来,广西积极搭建产业融合平台,自治区多部门签订融合发展框架协议,制定《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,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、林业、水利、文化、体育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,打造乡村旅游品牌,提升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。

百色市凌云县把休闲、运动、养生作为旅游发展品牌。结合环浩坤湖景区建设,凌云县大力发展农家乐、民宿等特色产业,吸纳当地157名贫困群众参与景区建设、运营,在景区工作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。当地成立旅游产业、生态养鱼合作社,发展种植、养殖和旅游等产业,群众不仅可以获得景区总收入10%的分红,还可以通过在景区销售农特产品实现“自主创业”。

百色市田阳区巴某村成立村民合作社,与华润五丰公司共同打造“18℃巴某凉泉度假村”旅游项目,合作期限10年。自2018年10月起,合作社每年可获得收益35万元,其中20万元归民宿户所有,15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。

文旅并进 “志智双扶”

广西在文化和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,注重用文化和旅游“造血”,滋养基层,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,走出一条从“送文化、送智力”到“有文化、有动力、有发展”的转型路子。

文化和旅游部作为世界长寿之乡河池市巴马县的定点帮扶单位,在巴马县先后举办生态健康旅游、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等培训班,助力当地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。巴马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黄燕飞说:“一系列主题培训班的举办,打开巴马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思路,夯实了基层文化和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基础。”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帮扶下,“瑶族祝著节”等一批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利用,“书香巴马”工程正在全面铺开,“寿乡巴马”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。

河池市南丹县的“千家瑶寨·万户瑶乡”是一个按旅游景区来规划和打造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,该项目为1.35万白裤瑶群众斩穷根、挪穷窝、迁新家提供了基本保障。项目建成以来,各级各部门对村民开展各种技能培训,实施“造血”式扶贫,白裤瑶族群众在此制作、销售传统手工艺品、农产品,还可通过在景区务工、展示非遗技艺、参与实景演出等增加收入。

“村里的大喇叭一响起,田间地头的村民们就都到了村里的戏台前观看节目。”昭平县马圣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李青南说,村里时常开展普法宣传、扶贫政策宣传等活动。据了解,为促进文化惠民,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为昭平县统筹各项资金近1600万元支持乡村文化建设,通过图书捐赠、科普展示、送戏下乡、农村晚会等形式,将“扶志”和“扶智”有效结合,增强群众脱贫致富信心。

近年来,广西对贫困地区村“两委”干部、乡村旅游经营业主、致富带头人等进行扶贫扶智培训,共举办了40多期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专题培训班,培训3600多人次,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,为旅游扶贫提供志气支持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。

本文经「原本」原创认证,作者中国青旅报社,访问yuanben.io查询【51S9PFAT】获取授权信息。

推荐